隨縁居

中醫簡介

診斷手段


短短的二三百年時間, 西醫以開放式的結構, 不排斥外來觀念, 不斷地吸收並發展出新的醫術, 並全面借用科技的力量, 隨著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 西醫理論的齊全與臨床診療上的成效竟己淩駕中醫, 成為大多數人生病時的首選與醫學的主流。


基本上西醫 將身體 狀況分為「 健康與 生病 」二種。這是因為西醫以「微觀」為診斷的手段, 加上「分科而治」, 若儀器上的數據尚未超出健康標準值, 則診斷的結論將是健康, 即使病人身體覺得很不對勁; 反之儀器數据超出一般平均值則為生病。


病人在求助西醫無門後, 或採用西醫治療病情無法改善, 才轉尋中醫之治療。 今日許多西醫醫生, 均希望借助中醫的理論與臨床診療手段, 在西醫沒法下手治病的某些醫學領域, 以補助這些西醫的缺陷。


古代中醫因缺乏科技的支援, 歷代中醫先賢以「宏觀」的陰陽五行理論,  提出一套「天人合一」的醫學理論。沒有「微觀」檢視的數据, 中醫以「宏觀」的「 望, 聞, 問」診, 廣泛地取得的資訊, 加上創舉的十二經脈之「切」診, 並以「八綱」辯證來辨別人體那一運作系統(十二經脈)過旺 (火) 或過虛弱, 並可在臟腑仍尚未發生病變, 找出造成運作系統失去動態平衡的病源。所以中醫是較西醫的健康與生病之間多增一項 - 將病 (臟腑的操控系統已不正常運作), 而成為未病, 將病, 已病三種狀態。事實上, 超過九成的人處於亞健康(將病)


可惜的是相對於西醫全面借用科技, 今日絕大部份中醫仍排斥現代科技。在沒有科技的「微觀」佐証下, 中醫師僅能依靠理論與以往經驗來辨証推論病人的病情。而無法借助科技的「微觀」, 就難以拉近理論與實際的差距, 亦使成功的案例很難化為易於檢驗的數據, 與可供學習而參考的程序。更使得中醫偉大的古老哲學, 至今仍難轉化為現代化的中醫科學. 使得一般民眾無法了解中醫, 而無法完全信賴中醫, 僅視中醫為西醫無法治療後的選擇, 殊為可惜。


治病方法


西醫 以「 消滅病症」為治病手段, 其長處是治方威力強大, 不只體內各器官都可用人工器官「取而代之」, 再小的病毒、癌細胞都可使之現形並補殺之, 這些中醫完全做不到。但其缺點亦是治方威力強大, 因為在去除目標的同時, 目標周圍的、相關的組織, 亦難逃厄運, 遑論如此殘局下, 身體如何善後? 故常有手術成功, 病人更虛弱, 活得很痛苦。


另外西醫常犯了以偏概全, 誤將 「虛症」視為「實症」時, 不僅易延誤寶貴的第一治療時段, 而治療的結果僅去除症狀, 而病源仍然存在, 甚至將病症漫延至他處。這是因為人體各系統有「代償」功能, 而西醫因「分科而治」, 無法以「宏觀」角度辨證病人真正病源之所在。


尤其對各種慢性病, 其根源大都是身體局部性或全面性的陰陽不平衡造成, 而非病毒感染, 西醫對於慢性病治療的仍是在摸索階段。這還是因為西醫以「消滅」為治病的主軸, 找不出須「消滅」的對象, 西醫不是一籌莫展, 就是亂治而進一歩傷害身體。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複雜有機體, 每個器官並非孤立存在, 而是相互支援又共用身體能量, 所以存在既統一又對立的互生互剋的大系統。身體內的各系統, 處於協調、 平衡狀態時, 身體就能正常運轉, 雖然體內的各種害菌甚至病毒仍是存在身體各處, 但不會造成身體運轉的大問題, 並不需要一味地以「消滅」為治病的手段。中醫藉由一針、二灸、三用藥等具體有效治療方法, 來「調整各運作系統至平衡狀態」使得身體再度健康, 已呈現於千千萬萬個成功的臨床診療案例。


如何正確選用醫學來維護健康?


個人是由電子業出身, 目睹過當年 Intel 代表CISC ( Compoun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技術與SUN、RISC等廠家以RISC ( 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技術爭奪CPU核心技術的主流位置之經過與結果.


簡單的總結, 當時CISC CPU 與  RISC CPU各有其優點與缺點, 是互補的二種技術, 如同今日的中醫與西醫狀況. Intel早期之CPU設計, 由程式設計師的角度, 設計出各種電腦功能所需的指令, 所以每個指令之長度依其複雜度而不同。 而後期由學院派發展出來的RISC CPU指令, 是著重於CPU執行速度的考量. 所以CPU每一指令長度相同, 即為指令拿取(fetch), 指令解碼(decode)與指令執行(execution)。 由於每一指令長度相同, CPU內部就可以有同步操作的效果, 可以同時由不同單位分別操作此拿取,解碼與執行三功能, 如此RISC速度因同步操作而縮短為CISC指令的 1/3 。此結果尤能在繪圖與計算上發揮出最大效果, 其缺點是程式設計師須由原先強大的電腦指令, 學習較多而單純的指令。


而Intel 突破門戶之見, 巧妙地將RISC技術融入在原有 Intel CPUCISC的架構裡, 使得 Intel 新一代CPU都具備RISC 與 CISC 的優點, 亦使堅守RISC的各產品被市場無情地淘汰。


同樣例子亦出現於古印度的佛教, 原婆羅門教在與佛教競爭處於下風時,以其《奧義書》中哲學理論上, 吸收佛教中觀派的思想及思辨方法, 而形成新的印度教的宗教哲學, 更定義釋迦世尊為其梵天的第七個化身, 使得佛教在印度與印度教界限難分, 佛教成為可有可無的地歩, 最後竟在發源地 - 印度滅亡的下場。


由Intel在RISC 與CISC[的融合, 印度教對佛教與婆羅門教的結合中的啟示, 未來醫學是結合中醫與西醫之長處, 其結果必然是溶合兩者優點之醫學。在此之前, 依病情的階段與病情的強弱, 可參考下列建議,


疾病初期、慢性病與身體調養的時機適用中醫


疾病初期
事實上, 疾病初期應先尋找中醫恊助, 避免作用力強大的西藥在排除病症時, 亦破壞了人體內仍正常的運作系統. 這猶如一個村莊有了幾個壞人, 卻動用了坦克、大炮來對付, 可能很快解決, 卻把整個村莊毀掉了。西醫可以立即將病症移去, 但如此對付疾病初期, 常會造成身體長期虛弱.


人的身體有60兆個細胞, 如同60兆個生命, 只要維護好細胞生存的環境, 生命會自己尋找生存的出路, 中醫的基本原理就是協助病體調整為整體平衡的狀態, 而讓具體的各細胞自己尋找出生存的出路, 使得身體再度健康。


以常見的生病初期, 鼻腔黏液不足無法及時補捉入侵的細菌、病毒, 鼻腔就流鼻水, 快速沖出入侵的細菌、病毒。


若身體受了寒或細菌、病毒等入侵了口、鼻、肺, 身體將就會打噴涕, 將細菌、病毒等隨噴涕排出了體外。


若細菌、病毒等已入侵體內, 則身體的白血胞、 淋巴球、T細胞就會捕殺入侵的細菌、病毒。


若因發不出汗就會感受到生病(太陽病)中西會找出為何無法發汗解表之原因, 以桂枝湯, 痲黃湯等協助身體發汗解熱。若有陰虛, 血虛, 氣虛者, 再加上滋陰, 補血涼血等補血氣之天然中藥, 使身體能順利發汗解熱, 最多再加健脾養胃之食材, 其中藥材無一物是殺菌之藥物。


慢性病
其他非病毒感染的疾病, 如高血壓, 更年期, 失眠, 糖尿病....等身體的各系統失調而引起的病症或併發症, 西醫均是用其威力強的藥物, 卻是短期有效, 而長期將受害的結果。


身體調養
西醫僅專注於治病殺菌, 對於身體調養或復建, 中醫的一針、二灸、三用藥等都有其具體有效治療方法, 且不易有二次傷害.

實症 重大疾病的時機適用西醫


西醫因專科分治, 在未找出病灶所在, 即未達發病之前, 常無法判斷, 缺乏中醫在健康與生病之間有亞健康(將病)的診斷與對治方式。


尤其在病症與病灶不相同時, 一味地將病症去除, 所造成病人須長期服藥, 而忍受病魔纏身之苦。以糖尿病為例, 常病人的細胞因體質過於燥熱, 使得細胞無法正常吸收入胰島素, 導致血液裡血糖高, 西醫之治法是口服胰島素, 一陣子後胰島素劑量得逐漸加重, 甚至須以注射方式, 以加速胰島素的吸收. 常會是細胞仍處於飢餓狀態, 而血液裡血糖過高, 最後終會死於其他併發症(心血管疾病)。中醫亦是根據病人體質為燥熱特性而清血, 滋陰的中藥來改善身體體質, 使得細胞得以順利吸收胰島素, 而非如西醫増加體內胰島素之量。


實症、生命危急
以糖尿病為例, 若延誤寶貴的第一治療時段, 等細胞常期處於飢餓狀態, 而產生不可逆轉的傷害時後, 就只能採用西醫増加體內胰島素之量為主, 中醫調整為輔。


西醫在確定病灶所在的實症時, 已有許多有效的療法, 而對於生命危急的病症, 西醫是醫療的最後一道防線, 而不該置於第一道防線. 採用了西醫治療,會對身體產生不可逆轉的傷害時後, 常常僅是延長生命, 卻失去了生命的品質.


結語


總而言之, 西醫治方的威力強大, 若非面臨生命危急的重病, 不要動不動就採用西醫治方, 因為生病不外乎是飲食習慣、作息習慣、與情緒捉弄將自身的各層防禦系統一一瓦解。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若不將自身「可恨之處」改變, 僅想藉由外力改變, 則致病因子仍然存在, 問題仍然無法釜底抽薪。


若疾病初期應先尋找中醫恊助, 甚至平日定期到中醫檢查身體, 在未發病之前借用中醫理論調養身體, 如黃帝內經云: 「上醫治未病, 中醫治將病, 下醫治已病」, 預防重於治療, 身體保持各運作系統至衡狀態, 自然就可遠離疾病.


最後期望中醫能成為未來醫學的主流, 不要再抱殘守缺, 全力借用科技的力量, 將中醫去蕪存菁, 進一歩印證、詮釋中醫的「天人合一」哲學成為嚴謹的現代科學, 並廣泛地將臨床結果化為案例的相對數據, 以為可複製的模式。否則一旦科技的進展到經脈運作都一目了然時, 自絕於科技之外的中醫, 就成為歷史的過客了。

 

(7, 04, 2011- 郭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