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縁居

八綱辯證: 陰陽, 虛實, 寒熱, 表裏

 

中醫判斷人體健康, 主要從「陰陽平衡」著眼, 依各項檢查值在標準範圍內與否, 而判斷次人是否健康.

 

換言之, 當身體各種原因導致陰陽失衡, 就會造成身體不適(從未病到將病, 而西醫此刻仍無法判斷身體已在將病), 更而生病(由將病成已病)或演變為慢性病. 所以中醫治人而非治病. 亦是找出人體陰陽失調之處, 將之調整為陰陽平衡, 則人體內各項防禦與運作系統自然會將體內的外感病毒排除或“七情„激烈變化造成身體各處不適調整為正常狀況.

 

陰陽:中醫將各種能量的性質上分「陰陽」
中醫稱血為「陰」,氣為「陽」,而氣血要足且平衡為健康。

 

什麽是「陰陽失調」? 何時會造成「陰陽失調」 ?

一.       氣(陽)與血(陰)的過與不足(將病)
二.       五臟六腹間的陰陽失衡(將病)
三.       外感病邪(細菌與病毒)侵入體內, 而體內“正氣„無法將之擊退. (已病)

 

對於「陽病症」時,
若因為「陽」過旺, 而「陰」正常, 此為「實症」的陽病。陽旺, 則瀉陽
若「陽」正常, 而「陰」不足而造成陽病症時, 此為「虛症」的陽病, 如此須由「補陰」來調整「陽病症」


對於「陰病症」時,
若因為「陰」過旺, 而造成「陰病症」, 不可瀉陰, 而是採用「補陽」, 以使陰陽平衡。
若因為「陽」不足, 而造成「陰病症」, 則須同時補陽補陰, 因為補陽過程會造成「陰耗」, 所以補陽時, 或之後, 立即要「補陰」。

 

確定陰陽失調為首要之務, 否則後面任何診斷與治療都不會準確有效。

 

虛實

 

發病的過程, 在中醫可分成兩種形式, 一為虛證, 二為實證.

 

虛實:各種能量上的數量分虛(不足)與實(過旺), 與正常.
實症:是陰、陽本身引起的陽實症與陰實症
陽實症:陽過量而導致的陽實症
陰實症:陰過量而導致的陰實症


虛症:病症在陰陽的某一方, 但病灶谷隄因為另一方過量造成
陽虛症:是因為陰過旺, 而造成的陽(虛)病
陰虛症:是因為陽過旺, 而造成的陰(虛)病


總言之, 病的發生是由於陰陽兩能量不平衡,而造成的, 但發病之處, 是依病者的五臟六腑何者最弱, 而無法承受此

實證是正氣雖未衰弱, 但病邪過強而造成的. 其癥狀多為急性且十分激烈. 例如實證感冒會出現高燒, 劇烈咳嗽, 甚至嘔吐和下痢. 這都顯示身體正氣仍強, 且有排毒能力.(典型陽明病-葛根湯)

 

實證的病狀雖重, 但恢復較快, 虛證的癥狀雖輕, 若處理不好, 易成慢性病, 對虛證病人, 首先必須先恢復體力. 提振正氣, 有了正氣再找失調之處, 加以調整.

 

須再依正氣衰弱原因, 分成:

 

氣虛: (中)氣不足, 容易疲勞, 食欲不振, 上下不接下氣等.

陽虛: 除氣虛癥狀外, 陽氣不足, 使得身體會發冷.

血虛: 指血的作用降低, 有心悸, 眼翳與肌膚缺乏光澤. 女性會月經異常.

陰虛: 除血虛癥狀外, 身體發燙, 頭部充血. 此因血與津液功能均差了.

 

寒熱

 

寒毒    身體過寒會造成, 血滯(血流過慢)或氣淤(陽氣循環過慢), 反之亦然, 兩者互  為因果. 此時除針外, 須用艾灸法, 或單獨用艾灸法

內寒: 稱為血陽症(陰症明顯)
現象:不喜喝水, 或僅喝熱水(生理上, 非心理原因時)小便清且多, 大便稀, 面色蒼白
脈象:脈遲且沈而無力
外寒:   因為外受寒, 外感風寒
現象:身體某些部位, 且移動性激痛, 神經痛

 

熱毒    降溫用針穴法

內熱:是由於「血陽盛」
現象:常口渴喜歡冷飲, 小便少且顏色濃, 大便常便秘或硬, 四肢發熱, 心易燥, 皮膚紅赤且乾燥
脈象:數脈或脈緊滿

外熱:受外熱或外感風熱
現象:面紅赤, 身體有固定熱處或游走之風熱, 可能發燒亦可能沒有

 

表裏

 

病邪在-「三陽症」, 較易、較快治愈
病邪在-「三陰症」, 較難、較長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