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縁居

◎ 先談資訊、知識與智慧

 

在現今資訊爆炸且快速大量流通的時代裡,Internet的出現改變傳統資料取得的方式,使得資訊的取得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做到的事。但我們應該思考的是,人們要如何面對龐大資料的湧入?如何去處理和過濾資料呢?若無法有效分類篩選資料,使之發揮功用,則資料再多也無用武之地,因此資料處理反而超越資料的取得,而變得更重要了。

 

邏輯分析能力是篩選資料的利器,可以幫助我們採納或分析雜亂的訊息,以有邏輯的方式分析資料出來,使其變成有系統的、有用的資訊或知識。

 

但有了這些知識和資訊是否對記得微笑者就足夠呢?答案是不足的。知識只能處理一些常態事項或慣例,但它無法處理現在商業環境中錯綜複雜、詭譎多變的狀況。尤其是非常態的情形,也就是危機處理。知識就像標準操作手冊,在處理非標準狀況方面,它是嚴重不足的。若以慣性或普通常識去處理危機的話,一定會造成很多問題。但若危機出現時,該怎麼辦呢?

 

一旦危機出現時,要看領導者是否能掌握確實的狀況,了解手上可動用的有效資源,經過審慎衡量狀況和資源後,列出輕重緩急的優先順序,方能開始處理危機。我稱為這種能力稱為決斷力,也就是智慧。在這裡,雖然只是名詞的差異,但對於領導者而言,這種認知會決定公司的生存。決斷力或智慧的培養,才是真正優秀的主事者應該要培養決斷的能力,而非只是知識的累積。

 

從另外角度來看,也可以將知識的累積稱為IQ指數。一個人的知識可能很豐富,或是IQ可能很高,但面對這麼多的知識和狀況,能夠依狀況的不同,知道採用哪類的知識來應變,這是EQ,也就是智慧。有人有很多知識,但在臨事之秋,他茫茫然不知該採用那種知識,或選錯方法來面對,這也就是說他沒有智慧。

 

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的人一定有知識,而且他能洞知大局,依時、地、人、物而有所為,有所不為。在那當下,是要忍辱負重,還是要全力衝刺?要動或要靜?亦或此時靜即為動?他是不是能夠在對的時間點上和在正確的地點,考慮人、物後,能夠將知識活用發揮到淋漓盡致,也就是他懂得爭一時與爭千秋之分別,這些都是衡量一個人有沒有智慧的指標。

 

中國人常講的「捨得」即表明了「先有捨才有得」的道理,也可做為我們了解智慧真義的參考。我們可以說,知識是絕對理想值,而智慧是相對於狀態下之人、時、物的實際值,即是將現有的知識去蕪存菁。智慧就是在認清現實環境下,如何避免將有限之資源過多或過早地消耗在非必要性、非緊急性的事物上,而能找出相對的實際值或方法來行動;或懂得兩害取其輕,或在兩個好的情形下,能將較好的情形加大其效應。因此智慧是講求實際面的,而捨得之道就是能夠將有限的資源做有效的分配,而能使任務的達到最大的成效。

 

知識和智慧的分野,已經不再是知識性的辯論。相對於知識可以累積,可以靠訓練而養成;但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決斷力和智慧是先天的,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僅能將其啓發出來,後天較難培養出智慧。

 

像是學校的教育,對下智者,必須著重由外塑由內歛的訓練,而上智者則是以啟發為主,而達到內歛而外發的結果。

 

智慧的培養是有可能的,但不是像培養知識的訓練,由外而内的加入。培養智慧不在於時間的長短,養成智慧是一種頓悟,可能歷經或長或短的苦思,而自行理出一個頭緒,而對或模糊或對立的概念,能夠刻骨銘心地描述出來。本章的主要目的,希望提供另一種角度去思考智慧和知識的差別,嘗試去做哲學的探討,突破有形和無形的藩籬,才能增長智慧,以應付市場千變萬化的挑戰。

 

 

圖6-1. 知識和智慧的分野

  

聰明(IQ指數):是指你使用IQ將資料邏輯分析轉換成知識能力。
然而這知識是一種絕對值、理想值與未來的時、地、人、物無關連;

智慧(EQ指數):是能衡量當下實際狀況和資源後列出輕重緩急的優先順序
因此智慧是相對值、實際與當下的時、地、人、物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