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縁居

 

初遇他時是重返全友上班時, 應是在1985年新春之後. 當時盛兄在新成立事業群裏 -  光學影響掃描器, 負責光機構部門的經理.

 

雖然同一BU (Business Unit) , 但我在市場部, 他是工程部, 所以互動不多. 僅知道他曾留學美國, 來全友公司之前, 曾在工研院機械所待過, 亦曾在清華大學的動力機械系擔任過講師. 除了部門不同外, 由於盛兄是一臉正字臉, 自然帶有威嚴之勢, 加上不多語, 在全友同事近四年, 竟大多是點頭微笑地交往.

 

1989年我人在全友德國, 他離開全友台湾, 並帶走一批年輕工程師創立了力捷電腦, 此後在幾次漢若威展覽會見了面, 只覺得他談話客客氣氣, 語氣是不卑不亢, 仍是話不多, 以精簡務實為本.

 

1993年因為王渤渤離開全友電腦, 使我領悟自己亦該另尋新的公司。我主動與盛兄做了多年後的接觸. 當時他離開一手創建的力捷電腦, 並設立了虹光公司, 專門設計給像全錄, IBM, HP大廠的光學影像掃描器, 並設有計劃大力推展自我品牌的想法, 亦沒有想到歐洲設立子公司. 但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並約好保持聯絡. 2000年後, 我以在UMAX德國待了7年, 而力捷臺灣由於在96/97年進入Apple Clone領域賠了幾十億臺幣而元氣大傷. 且掃描器市場正逐漸被數位相機?食市場.

 

由於力捷臺灣已逐漸式微, 幾乎沒有新的產品推出, 所以2001年我再次拜會盛兄, 尋找OEM虹光公司的影像掃描器之可能性.

 

此時的虹光已不可與昔日相提並論, 她由於代工業務非常成功, 將原來的全友, 力捷, 鴻友等老牌掃描器公司一一比下, 不僅營業額與利潤均雙雙超出另三家上市公司. 盛兄此時提議要我考慮加入虹光, 他可以設立虹光歐洲公司由我來負責. 而我則建議在歐洲可以合作, 則可能是較好的模式. 他考慮了幾個星期, 竟然同意由UMAX德國做為AVISION品牌的總代理, 並將原來在荷蘭的發貨中心移到UMAX德國, 連同維修工作亦在二個月後移到UMAX來.

 

由於虹光在臺灣的知名度已大大超過力捷, 所以他決定設立 Avision Europe GmbH, 更由於對我的信任, 竟然沒有打借條, 就將開辦公司的資本5萬歐元匯到我個人戶頭, 而設立的所有人是我個人, 而非虹光臺灣, 僅要求我在對外打廣告時,均得另提Avision Europe GmbH的名稱.

 

這種信任,從當時到現在我都是心存感激, 且引以自豪, 由於盛兄是非常謹慎從事, 且節儉經營公司, 是臺灣上市中, 極少數不跨足不熟悉的領域, 僅專註在自己的市場內, 力拼龍頭位置. 所以這種信任的作法, 是極少見的事情.

 

到2003年, UMAX德國已成功地自掃描器市場, 跨入了消費性電子.因為自己尋找供應商, 且大陸廠商亦無太大資金, 所以UMAX德國的資本額 (€3.500.000)顯得有些不足支撐每年近5千萬歐元的營業額.於是我再次造訪了許多臺灣上市公司的負責人, 包括了當時仍未改名BENQ的明基電腦的李昆耀先生. 最後是盛總二話不說(當然在說可之前,問了許多力捷臺灣與UMAX德國關系與發展的問題). 就投資了50萬歐元, 加上創建天瀚的學弟與親戚們, 此次增資150萬歐元, 使總資本額達500萬歐元, 對日後UMAX德國在歐洲業務版圖擴張提供足夠的錢糧.

 

然而自2006年起, 消費電子市場已逐步成長緩慢, 加上Umax OEM的CE產品在品質上均無法與之前由臺灣生產的IT產品品質匹敵. 不但品質有許多問題, 而且眾多中國工廠所生產的CE測試不過, 遭到退貨, 下架之命運. 因此業績是金額與利潤均下降, 自2007年後, 每年均是赤字收場.

 

今年初因已虧損連連, 與各股東商量結束營業, 並在CeBIT展上向他對其投資無法收回致歉, 他卻是非常關心我未來的去向, 僅是提到早年就提醒不要踏入消費電子產品的低利潤行業, 但他以往認為我可以打開一片天地, 雖然如此收場, 他在午餐上仍是多以鼓勵語氣, 並為我擔心其他股東來的壓力.

 

我自認為從不想虧欠人, 自無意接手UMAX德國後, 誤以為自己成就的限制是在財務能力. 所以力邀他入股UMAX 德國, 不想卻讓他血本無歸, 他卻處處安慰我, 鼓勵我以他仍然雄心萬丈, 力圖將虹光公司擴張到其他電腦周邊的領域, 約好等UMAX 德國事情告一段落, 再為他出些力量.

 

因為盛兄因陳令先生關系, 成為一虔誠的基督徒, 每想到盛兄, 我真是感謝主讓我認識這樣的朋友, 我真得希望今生能有機會能回報他一, 二, 其他的只有來生再回報了.

( 12, 05, 2010- 郭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