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縁居
事實上,在產品供應鏈的每個環節,都是一體兩面的。每個環節對其上游都是需求端,對其下游就是供應端。每個環節是否有好的銷售面或獲利面,完全是依靠該環節的大環境(天時)或次環境(區域性的地利),決定於所在市場為買方市場(供過於求)或賣方市場(供不應求),到底是那一方較強勢來決定何者佔上風。尤其是在資訊流通如此快速的現在,人為努力能主宰範圍的並不多且不長久;換言之,銷售的難易、獲利的好壞,基本上都由供應(Supply)和需求(Demand)的態勢來決定。也就是說,供應面與需求面的相對態勢決定銷售難易與獲利的好壞,因此無論在上、中、下游的每個環節都有其相似的銷售與獲利的處境。
任何有形產品,甚而無形服務的價值,不是依其成本而定,而是依需求結果來決定。(參見圖1–2 獲利的基本面)
在一個新興的產業裡,原有的3家廠商因為供不應求而獲利,但隔一年突然增為10家,則市場變成供過於求當然家家會賠錢。又例如在一個黃昏產業,本來有100家在彼此競爭,後來持續萎縮而最後變成3家,在這時供需達到平衡,甚至造成供不應求的情形,家家自然會賺錢。因此獲利的原因並不在於上中下游的地位,而在於供需面的變化,供需關係才是獲利的基本面。
事實上,在產品供應鏈的每個環節,銷售的難易、獲利的好壞,基本上依環節該公司所站在的是賣方市場或買方市場決定。
所以位於每個環節中的每個公司,在面臨供(賣方)過於求(買方)的時期,獲利都會急速萎縮,若無法維持相當經濟規模而獲利,就必須一一退出戰場,這樣的現象會一直持續至供需平衡。另一方面,若在面臨供(賣方)不過於求(買方)的時期,獲利將會大大上升,則不是原有供應端增加供應量,不然的話就是新公司加入供應端,而達到供需平衡。而供需平衡是一個非常短暫的狀態,市場大部份的時間總是供過於求而較短時間是供不應求。原因很簡單,工業革命後,生產技術急速發展,產品供應端所需的技術和產能是可以以三級跳的方式提升。而市場的需求面是緩步上升且易受市場景氣循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