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縁居

 

佈施是對治三毒中的


佈施有三種: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第一位對我講解佛法 — 金剛經的一位長輩,他曾說過,臺灣最成功的鉅商王永慶先生前輩子一定三種佈施都修得很好,因為財佈施會使人有錢,法佈施會使人有智慧,而無畏佈施使人長壽。個人覺得無畏佈施是尊重生命, 則稱之為敬畏佈施較合原意。

 

依此說法是亦合乎人情義理。人在世間不過是短短幾十年,而大多數人不及百歲。若今生有福報得以享受錢財、智慧甚而懂得尊敬生命,則除了自己基本使用之外,在實現自己夢想之餘,若能以無分別心, 以錢財資助貧窮困苦之人(財佈施),以智慧去開導、感化有緣之人(法佈施),以尊重生命之心去珍惜萬物(無畏佈施),像吃素與放生是種具體的實踐,則不但自己靈魂(阿賴耶識)會得到喜悅,且與眾生就能結了善緣。

 

最近有一部當紅的科幻電影叫阿凡達(Avatar)是取字於古梵文,其本意是轉化之意。電影里描述之情景就像佛經所說:人的識(靈魂,阿賴耶識)轉世到人(亦可能轉世為狗、貓與其他生物),則與人之六根結合而與世界直接地接觸。

 

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男主角在星球上爲了食物(不是爲了逞勇好鬥)而獵殺了星球上的一頭鹿,人也依當地人習俗道出珍重生命的往生詞,他說:「我聽到您痛苦的聲音,希望您能安詳地離開。您的肉體能與我們再次的結合,而生活在一起,也相信您能再次轉世到此世界,與我們再次相會。」

 

這描述了人們即使爲了生存而須傷害其他生物的生命時,至少需要慰撫他們的靈魂,在臨終時,不至於痛苦地離去,並祝他們早日再重生。無畏佈施,是尊重生命, 是一種消災祈福的雙向祝福,減少雙方(靈魂)不必要的痛苦與惡業。

 

人們因為貪而強奪豪取不當的財富,這是由於其靈魂深處非常懼怕不足。往生後,若貪毒太深,其靈魂就會沉淪到餓鬼道,一種嘴雖大,但喉嚨卻很細長,所以無法吞食任何事物。

 

持戒是對治三毒中的

 

孟子說過:「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動物學家說明人腦比最近的近親 — 人猿多了新腦皮質區,所以除了最基本的生存機能 — 食慾、色慾外,有了其他的七情。也就是說人類可以經由學習來知道如何與他人和平地共處,而不是僅有動物的原始生存慾而已。
人若不將自己的慾望控制好,而無限擴張,必然與他人甚至我們居住地球的各種生物、資源衝突,而終究毀了我們的居住環境,亦毀了自己。

 

有人說過: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有些人因為無知,常做損人又不利己的事情。往生之後,若癡毒過深,就會淪為畜生道。倘若人類無限擴張自己的慾望, 終會因資源不足而冲突, 而使思想、行為與畜生無異, 遑論來世報, 如此就「現世報」了。

 

要與眾生或環境共處,就需要靠一些戒律來約制我們的慾望。若我們放縱自己的口、身、意去胡作非為,傷害了眾生,終將自己的心靈磨損成與禽獸無異。當我們往生後,靈魂在轉世之時,必然會選擇與自性相近的物種 — 禽獸了。

 

忍辱的修行是可以對治毒的問題

 

淨空法師在講說地藏菩薩本願經時, 曾引用章太炎,民初之國學大師,亦是佛學大師, 的一個故事。章太炎有次內定而神遊到地獄,由於他的德行與慈悲,他請求獄長 — 地藏王能否對沉淪在地獄道的眾生去除烙刑的酷刑?地藏王只是派了差役帶他去參觀地獄現場,他隨差役走了一段非常黑暗陰森的路,到了地獄現場,卻看不到高牆,看不到血海、尖山 ……,亦沒有烙刑,沒有任何酷刑的器具,只見多到不可數的人狀惡鬼,或躺、或站、或跪,各種姿勢不同。唯一相同之點是每人表情猙獰痛苦,面目扭曲,身體抖索,十足淒慘的摸樣。

 

差役此時才向章太炎大師解釋,這些人因生前作孽過多,把自己的心靈充滿了嗔恨,最終這些嗔恨反噬自己。他們生前因嗔恨而傷害別人,就會在往生後沉淪地獄,而一遍又一遍地嘗盡自己心靈內的嗔恨之毒,痛到昏倒,醒來又上刑,無止無盡,直到刑期結束 — 即是他們的嗔毒心已消除殆盡,方可出獄,或為畜生道、餓鬼道或人道,端視其他毒性之強弱。

 

此時章太炎大師才知道,地獄的刑具是惡鬼在世間時為自己打造的。而嗔恨之毒,如同人吸毒後,將整個神識幻化為酷刑道具,使其身如酷刑上身而痛苦。 淨空法師亦提到在人世間許多因嗔恨而作惡的人,在其心識薄弱之際,就如同身陷地獄,酷刑上身,所有嗔恨之毒都反噬自己。


爲了不讓自己的嗔毒過深,就須常常提醒自己忍辱是爲了自己不陷入嗔恨之泥沼而不可自拔,要堅決地認為所有對自己的批評是善意的,只要你打定主意認定他是一番好意,就可以從那些合理的批評裡,得到對我們有益的批評。如果這是有益的批評,則其他之批評就不必介意了。

 

一旦我們承認批評者具有善意,我們就能化敵為友,心中也不會有任何嗔毒。

 

我們要確實做好佈施、持戒、忍辱的修行,則一定要時時提醒自己,以平等心對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都能無住於心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能力,也曾佈施、持戒與忍辱過,但似乎都僅限於某些色、聲、香、味、觸、法之下,即是因人、因地、因時而不同。所以要做到這三種修行,不是能力問題,是意願問題 — 即是毒。

 

我們必須堅定地去克服此問題。因為對某人或某種聲音、某個情景使自己無法堅持下去,這就是「業障現前」,是我須面臨的難關,若能咬緊牙關,不製造新的身、口、意的惡業,甚至將面前的對象都視為自己最親近的親人、自己的母親、自己最尊敬的老師,則必然非常願意面對他, 而繼續自己的修行,如此「業障現前」就可克服過去,則將能達到無住於心而繼續修行佈施、持戒與忍辱了。

 

我們應從對身邊的有緣人開始,堅定的修行佈施、持戒與忍辱,則日後自然對有緣人,亦有可能少結惡緣,而多結善緣了。

 

(27, 02, 2010 郭琛)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