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縁居

 

最近看到有政治系的教授發表文章, 與電視上的名嘴七嘴八舌, 認為台灣現在政治只剩下選舉, 而暗指選舉是種不必要的社會成本, 會誤了台灣的未來前途, 更有女名嘴讚揚專制集權的效率. 這種以偏蓋全的邏輯, 引發我記述台灣當年選舉的路程. 在百廢待興的國家, 像早期台灣與後期的中國, 由零發展到六十分, 專制集權的效率可以很快顯現, 但由六十分想提升到八十分, 絕非專制集權的效率可以達到, 更何況合理分配這六十分的成長成果絕對會是問題. 再看看中國在毛澤東完全獨攬大權後, 其專制集權的效率亦是很認真在原地打轉卅年.


民主體制是基於假設政府裡的領導人或官員會腐敗, 所以在體制中建構了自我更正機制的司法獨立, 有別於行政權與立法權, 所以是一種認知在不完美的體制中, 須避免錯誤的失控; 而專制集權是宣稱政府的領導人或執政黨是完美的, 所以在此錯誤的假設下, 政府的許多資源都被用來掩蓋不完美的事實。民主體制內的各種監督機制亦有可能腐敗, 選舉就是避免錯誤失控的保險閥, 在人民想擺脫此夢魘時, 選舉可讓失職的代議士與失格的執政者有和平的退埸機制.

 

誠然在台灣政治改革的過程, 直到今日, 如同民主先進國家, 並非是一步到位, 亦非天下掉下來的大餠, 應算是政府與人民, 國民黨與民進黨合作努力, 或應說兩種對立的力量拉扯結果. 其中選舉扮演了合法且和平的妥恊, 對台灣的民主實踐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如今台灣經過二次的政黨輪替, 人民政治已逐漸由原先狂熱而日益成熟, 雖仍亂卻不失秩, 每每選舉前全民共同思考與選擇台灣未來的前途, 路是曲曲折折, 走的跌跌撞撞, 但仍一步一步向前走, 毫不留念過往的強人專制年代. 在此記敍往日一二, 雖是批判希望仍是理性的,做為鑒往知來的參考, 為了台灣這塊樂土與你我更好的幸福.。

 

台灣光復後, 依憲法台灣地區應走入憲政時期, 但蔣中正時代, 在憲法加入了臨時條款, 對可派任之首長, 舉凡省長, 警檢調首長, 與各部會首長大都是軍人. 在報禁、黨禁解放之前, 由官員到媒體, 都滿口為民服務. 但翻開過往文件, 其執政過程都沒有改革與討論, 而只有等命令再確實執行的軍人風範, 影響之下, 所有公務人員都是看上行事, 毫無為民服務的關念.

 

當時全台灣, 經國先生是第一位行政首長是下鄉與人民直接與親切的交談, 其他上至部會與地方首長, 下至窗口服務的公務員大多仍是官僚作風。台灣政治改革工程亦由蔣經國起扮演帶頭的角色, 這是為何台灣人民至今仍感恩懷念他的原因. 在歷任台灣政治人物, 除蔣經國外最數宋楚瑜有此親民作風, 其他大都帶有執政者的傲慢, 唯有進入真正民主狀態後, 各大小政治人物才走下高壇, 深入民間去傾聽民意。

 

由於我生長在記者世家, 因此有種種機會聽聞到官方以外的新聞. 光復後父親考入民族日報, 後來民族日報與另兩報紙合併為聯合報, 成為聯合報新竹特派記者。二伯父亦隨後考入為聯合報駐竹東記者. 大伯父原是台灣詩人協會的會長, 經商成功後亦代理聯合報成為新竹分社長. 四叔則考入國語日報, 為新竹分社長兼記者, 所以父執輩都是自由業.  父親為了寫稿需求, 家裡多面牆璧都是到頂的書架, 裝著上千册的書籍與雜誌. 有一陣子縣政府的記者聨誼室整修, 父親將家中一房間闢為臨時記者聨誼室, 所以一時家裡在下午二點起到五點截稿之前, 各家記者都群聚我家寫稿並交流新聞. 在選舉時期, 記者都會搜集而交义比對各候選人之賄選行情, 用來預測那一候選人會當選之重要依據。而那些賄選行情與各候選人灑下去的金額都在記者間流傳, 但完全不會在報紙新聞上出現.

 

當時在台灣經濟尚未開發之際, 不只國防武力甚至金援物質都得靠美援支助. 所以美國依此要求台灣得實行民主體制. 由於有了美國的壓力, 所以台灣早期選舉至少有了形式上的民主選舉, 因為當時民智未開, 賄選風氣極盛, 一般要有錢才能當選, 若沒錢就要有黨政關係, 所謂「提名即是當選」。但民主之門一開啟, 亦吸引了幾位不怕死的民主鬥士, 頂住國民黨的一些黨工壓力, 就會得到百姓的力挺, 常常在各縣市選舉列就是名列第一的結果。

 

當時除了賄選問題之外, 另一嚴重選舉問題是國民黨球員兼裁判. 因為選舉結果的責任是在各縣市黨書記, 若選舉結果不佳, 黨書記就得下調, 甚至下台, 所以黨書記會安插黨工在各投票所作票, 在驗票過程串竄改選票, 甚至將未投票之選票均印上內定的候選人. 後來民衆知道後, 亦組織義工到每一投票所全程監督. 由於唱票時間都是黃昏以後, 有些地方黨工就在唱票時將電源切斷, 造成場內一時漆黑, 再以狸貓換太子, 將選票掉包了, 當然有時會有當場打鬥出現, 但亦是不會在報紙新聞上出現, 僅能在知道某縣市開票嚴重延誤而看出端倪. 在我中學時代, 到開票場的民衆都攜帶手電筒, 甚至在唱票全程都將摩托車燈打開對準票箱。

 

早期台灣的民主選舉是在場外醬油味精, 場內斷電做票, 選後抗議下走過二十幾年. 黨外人士除了選前的動員, 開票場亦須動員, 否則就常被作票搓掉了. 此種當時屬於非法的舉動, 選上了沒事, 選不上的候選人常就吃上官司, 但不怕死的民主鬥士, 就是前仆後繼, 判刑關了一個黨外人物, 下次選舉結果絕對多選上三位黨外人物, 真可說是「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到了八○年代起, 國民黨發現「提名不等於選上」時, 才認真推舉賢能之才, 而非派舉的唯唯諾諾之士, 而有些國民黨藉之代議士亦認真問政, 甚致搶著痛罵無能官員, 更有不服黨脫黨競選都是當選. 終於逐漸在「良幣趨逐劣幣」 下, 差勁的候選人發現花了錢亦難選上, 選上亦沒法回收, 台灣才逐漸步入「選賢與能」的民主階段。

 

台灣各項選舉都不如總統的直選的有時代意義。當初為了維持中華民國的正統性, 總統是由在大陸時期, 自各省選出之國大代表, 來代表人民選舉總統. 到了九○年代, 這些原有之代表大都已死亡或沒有行動能力, 若活著亦只是躺著領錢, 僅在每四年選舉正、副總統. 而國民黨用各種方法將這些投票部隊, 依一套見不得人的制度在其死亡後由國民黨安排的「合格」人員遞補出來, 到最後幾乎不足二成是原先實際在大陸選出的國大代表. 不幸亦是所幸那些國大代表在1992年, 捲入李登輝與國民黨基本教義派推出的林洋港(與蔣緯國)之間的總統之爭, 這些行將就木的國大代表, 無恥到公開向雙方要房子、要錢. 最後在李登輝選上總統後, 以民氣可用, 而發動國民黨內民主派與民進黨一起修改憲法, 將國民大會廢除, 而使台灣總統改為全民直接選舉. 此舉亦意味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權, 已放棄代表整個中國大陸的法統代表性, 但卻是台灣民主改革的最重要一步. 民主體制是以往革命先烈抛頭髗、灑熱血都換取不到的, 而民主體制中最困難的總統直選, 當時竟是「輕舟已過萬重山」而輕易完成. 主客易位後, 各黨總統候選人開始走下神壇, 走入民間向民眾, 極盡放軟身段展開拉票之各種動作, 人民亦發現國家少繳了神壇上的供品, 生活自然可以過得更好。

 

藉由民主選舉, 台灣人民除了可以監督政府, 尤其「陽光法案」的實施, 要求各首長級的官員必須公佈其名下與妻子等財產, 使官員的操守由全民評判媒體監督, 藉由推動「全民公投」使中共領導者, 不要有一廂情願的幻想, 更可以羸得美國與西方自由國家的支持, 使他們加強防衛台灣民主體制的決心.  但這份像保命的午餐不是免費的, 尤其當台灣經濟實力堅強時, 美國的鷹派議員或政府官員就會要求台灣購買武器, 以為支付變相的保護費.  此時台灣民主選舉制度亦使政府免於此種困境與壓力. 個人覺得台灣立法院的最佳演出, 是在民進黨主政時期, 國民黨雖在野但掌握過半數席位, 每當民進黨政府受到美國壓力開出一長列武器購買清單時, 次次購買武器的國防預算全部被封殺, 由於全程都是民主程序, 美國朝野對於台灣欠繳的保護費亦是無可奈何。

 

所以台灣的民主選舉, 內可監督政府, 外可以冷却中共的野心,  可受美國保護, 亦可不需繳保護費, 可說是一舉多得。可能是全世界民主選舉中, 社會成本最低, 而回收最高的一個。

 

民主選舉也許是一種不便宜的花費, 若國家由少數已受到權利腐敗的人, 卻一心以天下為己任而企圖「死而後己」時, 算是一種必要的社會成本. 尤其台灣已步入開發中的國家, 其成長的軌跡須保持中庸之道, 以顧及最大多數人民的利益, 今日台灣在面臨中共威脋, 走錯一步再回頭就已百年身, 對於心智失控的對岸, 絕對不要去刺激他, 但也不致於要聽他在說升麼. 選舉就成了唯一防止急獨與急統最佳的合法工具, 更能一再提醒執政者, 人民才是真正國家的主人。

 

人不是完美的, 否則就可成佛了. 因為有其七情六慾, 甚至都帶有自戀情結, 對自己的貪、嗔、痴、慢、疑都給予各種藉口, 甚少人能自省而改進, 大多是受到外界刺激, 甚至壓力, 才做被動式的改進、 調整, 直到壓力減少. 若僅為個人之思想與思想趨動下的作為,其影響大多僅限於自己 .  但有了得以管理眾人的權利時, 會随著行使掌握公眾資源利益時, 就開始自我的腐敗過程.  古今中外的政府, 其執政的過程, 即是逐步腐敗的過程. 爉獨在燃燒放出光亮熱量之際, 亦是暗淡寂冷的開始, 這因為執政者在行使其權力旳作用力時, 亦受到權力的反作用力而開始腐敗.


有句話 : 愛他就不要害他。我們若愛我們的國家, 就不應該寵愛、慣壞國家的政治人物, 尤其是掌管國家大權的執政團隊. 試數德國前國防部長因論文抄襲而下台, 美國尼克森總統因說謊言亦復如此,台灣的前總統陳水扁亦因貪污而判刑. 所以對掌有大權的政治人物, 須以更嚴格的各項標準來約束. 若各種監督機制都無法滿足民眾改革訴求時, 就以民主選舉方式進行政黨輪替, 使國家保持生生不息, 這猶如人死了, 稱之為往生, 而活著必然是走向死的過程. 若期待或要求政府達到與時俱進, 民主選舉是人民確實監督政府不可或缺的利器。


很想明白為何至今極大多數大陸知識份子, 仍認同中共所稱, 中國尚不適合行使西方的民主選舉? 當年「六四」之前, 沒有多少中國人認同中國尚適合行使西方的巿場經濟, 為何「六四」之後, 在法律仍不健全, 人亦不懂經貿, 卻力行「摸石子過河」的經貿政策? 是否因為中國的強大可以不理會政治改革的壓力, 仍可以經得起「經濟上越來越腐敗,政治上越來越獨裁」的惡性循環, 直拖到民怨漲到臨界點, 再次表現強大的國家力量?

 

郭琛  ( 21,09, 2011 )

 

近日台灣之總統選情激盪不已, 馬英九總統相當耀人的四年政積, 卻受到宋楚瑜先生的參選而出現有點危急, 使得未決定的無顏色選民為各方爭取的對象. 雖然個人相信唯有政黨輪替才能確使國家政治保持勤政愛民的作風, 但綜觀馬英九總統四年的政積與其人格特質, 尤其前幾天國民黨列名數位社會弱勢人士為前段不分區立委, 在此為馬英九先生喝彩, 希望他有驚無險地連任. 亦期望馬英九先生連任後政府能多實惠弱勢群體, 尤其在行政與立法兩管齊下, 則相信台灣未來會比今日更温暖, 即使環境在如何地轉變.

郭琛  ( 21,11, 2011 )

 

前日看到宇昌案, 竟然是平日欣賞與敬佩的劉憶如女士推動而真象大白後, 吳敦義先生竟然回媒體說有一半人相信,另一半人不相信, 就少了說明所有資料都在行政院, 事實是升麼呢?

 

不禁要問: 問政治是何物, 真教人以欺騙相向. 台灣的民主還有待強化, 道德尚待提昇

 

亦希望台灣人在政治上, 不問顏色, 只問是非. 不要在意祖藉, 都是來到同一地方. 理性的批判, 感性的寛恕.

郭琛  ( 17,12,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