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縁居


大多主流宗教都有一位造世主,祂與人是隔著不可跨過之位階,而人的生命週期僅有一次,死後須面對造世主的審判。因此信徒們在世期間,盡心恪守造世主創設的教條,以避免死後下地獄的懲罰,進而可待在造世主的天堂。


佛教恰屬無神論而認為人佛無二,認為衆生毎一個有意志的行為、言語甚至念頭,都會形成有延續力量的「業力」,而以因果定律來解釋毎一業力,都自行導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結果,用因果定律代替了造世主的審判。這種因果定律結合生命為生生不息輪逈轉世的觀念,成為佛學裡建設道德規範的基礎。


業力可視為衆生累世行為的資産負債表,即是轉世在久遠世代之後的某一衆生,當冤親債主上門討債時,業力都會被引爆或貴人相助。似乎業力決定衆生的悲歡離合,但事實上,業力並不是最為可怕的,因業力有適用性,只有遇上冤親債主時才會作出報恩、還債的般地兌現。況且惡業現前像是有期徒刑,刑服完畢罪就抵消了;同樣,善業的福報也是一次性享受過就沒了。


更可怕的無明
我們須警愓的是-無明,它像我們行為的標準作業程序(SOP),做錯還自以為是。所以無明可怕地方,是懲罰之長有如無期徒刑,它不只這世羈絆著我們的言行舉止,且生生世世都指使身子重複做惡而不覺。只要無明存在一天,一旦外境來考驗,我們就反射性造業而不自覺。


十二因緣論亦將因緣循環解釋相當詳盡。當外緣考驗時,衆生累世的「無明」就慣性反應,開始産生各種的意志能量,這就是十二因緣論所説的:「無明」緣「行」。「無明」就在「末那識」,「行」就是末那識對外緣反應的意志能量;倘若第六意識還不警覺,這意志的能量由念頭擴展到言語,由言語擴展到行為,而堂堂進入下階段:「行」緣「識」,也就是末那識對外緣的各種意、口、身反應,最後就儲藏在阿賴耶識内,成了如影隨身的「業力」。


消除惡業、破盡無明
修行不外乎是透過對己對人施樂拔苦來行善戒惡,雖説修行人都信誓旦旦,但能做到的不多,這因我們在實際作為時,僅在符合自己設定的條件下進行。造成這種條件式的設定,是源於我們的「分別心」,這使得種種善行只能成為一次性的福德善業而已,對於修行幫助並不大。若真要修行就得時時警覺自己毎一個起心動念,逐歩地去除分別心,達到無條件地「諸善奉行」,如此去除分別心的過程就是在校正被扭曲的末那識。一旦行善戒惡都無時無刻無分別心地進行,這種轉化末那識的工程,就成為生生世世獲益的功德。


惡總引來惡,處理惡能量應如同處理謠言,要終止於此絶不能以暴治暴。因此要徹底做到「諸惡莫行」,就得修「忍辱波羅密」,因為這是隔絕新惡業產生的唯一保證。唯有修忍辱波羅密,才能坦然接受業障現前而不新生惡業。只要忍過毎一惡業顯現的痛苦後,就如同還掉了一份債務,且可借此檢視,進而校正被扭曲處的末那識。倘若自己起惡念下做錯事,或無意做錯事後卻刻意自我辨護、甚至將錯就錯,這些就會把心性(末那識)扭曲了,不但造了惡業,還増生了一個難以消除的無明。須記住毎一現前的果報,都是自己原先種下的因子,若能在忍辱、認錯中痛下決心破除惡習,不但讓我們安渡業障現前,更能將此業障考驗轉化為校正末那識的功德。


今世我們有幸為人身,具備了能思考的大腦(第六識),只要願意就可以發心修行,將今生之習慣、累世之習性,甚至背後藏鏡人-無明,逐一檢視修正改進;若來世為畜生走獸,則渾渾噩噩不知修行,在無功德無福德下,厄難來臨除了流涙,還是如此生生世世輪迴。所以佛説:「人身難得」。


最後再次引用尊者達賴喇嘛說過的一段話:「因果定律不是只有物理學才有,那也是一種人際關係,如果我以善心來行動,我就會得到善報,如果我以惡心來行動,我就會得到惡報。牢牢記住,


快樂不是註定的事,而是你的一種選擇。
關照你的思想,因為它會形成你的語言。
關照你的語言,因為它會形成你的行為。
關照你的行為,因為它會形成你的習慣。
關照你的習慣,因為它會形成你的個性。
關照你的個性,因為它會形成你的命運。

而你的命運,就是你的人生。沒有任何一個宗教高於這個真理了。」

 

郭琛, 德國28, 04 , 2015

Design by William Kuo